本校自1982 年成立以來,即持續以藝術為媒介持續與社會對話。1991 年自蘆洲的臨時校區遷入關渡,以徒步行經關渡大橋、關渡宮的儀式踏入現今所在地,以示紮根關渡,以此為家,也代表北藝大與關渡之間相互依存的緊密關係。書寫計畫是北藝大貢獻給關渡的地方誌,同時也可以看做是向一般社會大眾所寫的深度旅人誌,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北台灣最美平原。
本校自1982 年成立以來,即持續以藝術為媒介持續與社會對話。1991 年自蘆洲的臨時校區遷入關渡,以徒步行經關渡大橋、關渡宮的儀式踏入現今所在地,以示紮根關渡,以此為家,也代表北藝大與關渡之間相互依存的緊密關係。
2015 年開始並延續至今的「鬧熱關渡節」,進一步結合師生與在地住居民的力量,將藝術能量自北藝大校園發散至社區,乃至於更大的社會,同時也透過與社區的緊密互動更加強藝術大學存在的社會性意義。「鬧熱關渡節」及相關活動雖其成效能有所累積,亦有如《2019 關渡光藝術節:壞運動》之專書,但因每年活動需要在活動主題與形式上有所創新,故屬性上仍偏向一次性的節慶及其周邊活動與記錄反思。
因此,《干豆秩》關渡書寫計畫希望能夠以靜態但生動活潑且更全面完整的方式,以帶有渲染力與感動力的影像型及文字型書寫創作,為關渡地區的人文史地留下可以做為認識關渡人文史地的指引並能夠於日後三重溫的紀錄。
目前較有系統介紹關渡地區的介紹性書籍應為徐偉斌所著之《關渡自然導覽-人文與生態之旅》,內容紮實豐富,惟此書在呈現方式上較為傳統,較難引起當代讀者的青睞,而較為活潑的網路APP 導覽《來去甘豆》是以線上走讀形式介紹重要地點,但較少觸及人文風情。這個書寫計畫可以補以上兩者之不足,是北藝大貢獻給關渡的地方誌,同時也可以看做是向一般社會大眾所寫的深度旅人誌,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北台灣最美平原。
本書寫計畫將以踏查方式,透過與居民的深度交流,紀錄下關渡具有歷史性的多彩生活樣態,實現北藝大與關渡持續共好的夥伴關係,同時,因為書寫計畫而發生的串連,能夠深化關渡不同社群之間彼此的認識,間接促成關渡地區更加包容、互信、多元。
訪談本身就是採訪者與受訪者之間互相交流學習的過程,因此這個書寫計畫可以讓學生進入社區向居民學習,同時也讓居民因為直接接觸學生而能了解學校資源,甚至透過學生,在未來有更多分享北藝大資源的機會。
關渡地區雖地處城市,但多年來在居民的努力下盡力保留自然環境,使得至今仍有如六代園和傳統文蛤捕撈等對環境友善的永續作業生產方式,透過此書寫計畫的紀錄與傳播,可以更遠播地向社會大眾介紹並宣揚環境保育與現代生活型態及消費方式可以並存的理念與實際成果。
本計畫以課程帶入進入關渡地區的田野調查,包含關渡自然公園、關渡宮、六代園、淡水百年漁法等,同時於課程中輔以包含民族誌、訪談、田野調查方法論等概念與技巧以利後續執行與實踐。